宫寒,就是“胞宫寒冷”,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宫寒是中医理论下的病名,无法对应西医的具体病症,但是西医临床常见的一些妇科急慢性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等)可以用宫寒的理论辨证调理,在临床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句话叫做“十女九寒”,说明很多女性的体质容易偏向寒性。寒性体质常年得不到保养,会导致什么情况?月经不调、痛经、气色蜡黄、头晕眼花,神疲肢倦,长痘痘……这些都先不用说了,最可怕的是不孕不育!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百病起于寒,宫寒在妇科病及妇科不孕症中占一半以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如下:
宫寒的典型症状
1.发胖。宫寒者的另一表现是浑身发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发胖。
2.月经异常。经前小腹有坠胀感,并出现白带增多、腰酸或痛、两乳胀痛等现象,少数有反胃、作呕反应;行经腹痛,小腹发凉,月经色黑有血块,个别女性痛经达到难以忍受之程度。
3.下腹寒冷有时作痛。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面色黯黄,自觉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喜食辛燥,月经略有错后,有白带,小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弱。
体寒乃百病之源。俗话说十病九寒,病从寒中来,女性冬季衣着单薄违背了养生原则。女人的生殖系统最怕冷,冬天比较耗损阳气,下半身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我经常提醒女性病人,夏天也是宫寒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出现了不孕不育症,医院各种检查,都是正常的都没有发现问题,最后只能寻求中医了,中医调理“温暖”子宫,补虚调养强身健体,从根本上激活子宫和卵巢功能,让女人保持鲜活状态。
中医建议治疗宫寒的方法
1、快步走:可防宫寒宫寒的女性大都偏于安静沉稳,运动过多时容易感觉疲劳。其实“动则生阳”,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快步走是最简便的办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2、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传统中,女性体质属阴,所以不要贪凉。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女性也不要吃过多的冷饮、寒性瓜果等寒凉之物,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最好放置一段时间再吃,在吃冷食之前最好先吃一些热食“垫底”。平时也应该多吃一些补气暖身的食物,如核桃、红枣、芝麻、黑豆等五谷杂粮。
3、向女性病人推荐这个食疗方子,百试百灵:阿胶红枣。此方性平,味甘,归肺、肝、肾三经,可补血,滋阴润燥,是中医治疗血虚症的首选药物,也是妇科的良药。可以在月经结束后用红枣20枚、阿胶10克、黑豆10克、枸杞一小撮、首乌5克、黑米若干。一起放入炖盅,高火煮开后转低火炖足1个小时即可。每天喝上一小碗,在下次月经来之前3天停止喝,在月经结束后3天继续喝,3个月一疗程,可见效。此法也适合半年内备孕的女性喝。
4、按摩涌泉穴。经常按摩涌泉穴,对固护阳气、预防宫寒大有益处。除此之外,每隔3-5天,用刮痧板刮拭腰骶部、腹部及小腹至发红发热,也是治疗宫寒的好办法。
墨尔本中医骨伤科专家刘一针简介刘丕祥,艺名“中医刘一针”,大学学历,兼职教授,中国科协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注册的火针及骨伤科专家(专家证书号)。刘医生毕业于空军医校军医专业,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系,北京兴华大学中医本科。现为吉林医药学院兼职教授,澳大医院院长等职。毕业后师从中国新医正骨疗法创始人冯天有教授学习新医正骨,及国医大师,一代火针宗师,原中国针灸协会副会长贺普仁教授学习火针技术。后经组织任命担任空军部分领导及中央军委部分元老的医疗保健工作多年。曾多次应邀为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为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姜昆、马季、达奇等医治骨伤疾病,受到一致好评。一九九七年来澳访问,并成为澳洲政府注册中医师。(03)/,liu_yi_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