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宫颈透明细胞癌
2.1病因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下生殖道肿瘤,约占宫颈腺癌的4%~9%。
发病年龄存在双峰性,平均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26岁和71岁,其中第1个高峰年龄的患者全部有乙烯雌酚暴露史。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避孕药以及HIV感染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另外,有研究发现EGFR-PI3K-AKT-mTOR通路可能参与癌变发生,分子基因学研究显示CCA患者存在过表达的P53基因。
2.2临床表现及诊断
不规则阴道出血或接触性出血为最常见的症状,另可因阴道排液、盆腔包块、腰酸腹痛、反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症状就诊。
80%的透明细胞癌呈内生性生长,并伴有宫颈肌层的深部浸润,使其细胞学检出率较低(18%)。
妇科查体可呈现无肉眼可见病变的宫颈,或表现为桶状宫颈,部分为外生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可出现CA及CA的升高。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活检。
透明细胞癌应与成人的AS反应、微腺体增生以及中肾性增生相鉴别。而在儿童中,则应和卵黄囊瘤以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相鉴别。
2.3治疗及预后
该病的临床症状出现得比较早,约有75%的患者得以在早期被诊断。
治疗主要基于对宫颈鳞癌和普通腺癌的治疗经验。手术是早期CCA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为推荐手术方式。
透明细胞癌这一病理类型本身并不是预后不良的因素,除非合并高危因素,如淋巴结阳性、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肿瘤直径>4cm以及>1/3间质浸润。
对于经过严格筛选的早期宫颈透明细胞癌患者可施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有研究认为宫颈鳞癌相比,宫颈透明细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宫外扩散以及间质浸润,但诊断时多为早期,预后相对较好。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81.5%~91%,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为40.0%。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临床分期、肿瘤大小、间质浸润、生长模式、核异型性、核分裂象以及淋巴结转移。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王遥,杨佳欣.非HPV感染相关宫颈腺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45(01):60-65.
附我院的宫颈透明细胞癌病理÷--÷--÷--÷--÷--÷--÷--÷--÷--÷--÷--÷--÷--÷--÷--÷--÷--÷--÷--÷--÷--÷不可能天天都是好日子有了不顺心的日子
好日子才会闪闪发光
本期编辑:袁振、王遥